要制定適應形勢需要的民族優惠政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又指出,為了“加強民族團結,鞏固邊防,促進全國經濟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國家要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扶持,經濟比較發達地區要采取多種形式幫助他們加快發展”。這就把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與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優惠照顧統一起來了,這是我們黨的民族政策的延續性的體現。對于我國各族人民和民族地區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和廣闊的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不搞商品經濟,不發展市場經濟,仍然禁錮在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之中,我國的經濟不會有這樣高速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會增長得這么快,更不可能出現10年超過前30年的奇跡。這個奇跡在民族地區也是一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前10年里(1979—1989年),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89年工農業總產值達2034.13 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達832.45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201.68億元, 與1978年相比分別增加了4.5倍、4.3倍和4.6倍。 其中五個自治區的增長情況是:內蒙古分別增長3.56倍、3.52倍和3.59倍;廣西分別增長了3.64倍、3.59倍和3.67倍;西藏分別增長了2.14倍、2.49倍和1.23倍;寧夏分別增長了3.28倍、3.45倍和3.22倍;新疆分別增長了4.62倍、4.79倍和4.25倍。從整體上看,三中全會以后的頭10年,民族地區和全國一樣,經濟發展是巨大的,所取得的成績是舉世矚目的。
  進入90年代以后, 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調整發展的階段。1990年,民族自治地區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2272.8億元,比1989 年增長7.1%。1993年,民族自治地方工農業總產值達4158億元,比1992 年凈增1069.3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96元,比1992年凈增112元; 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到66.3%;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 特別是廣西,進入90年代以后,經濟建設跨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的新時期。全區國內生產總值1991年比1990年增長12.7%,1992年比1991年增長18.3%,1993年比1992年增長21.2%,1994年比1993年增長13%,其增長速度均高于全國同期水平。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一些民族政策的不完善性
  從總的來看,黨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成功的。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實踐中,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民族政策似乎是一種比較平均的政策、平等的政策,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大符合,因而以此來指導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顯得不夠有力。主要表現為:一是制定的政策往往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沒有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二是政策“條條”的剛性太強,致使民族地區的自治權和自主權得不到充分保障。三是對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設,還未能擺到應有的位置上。四是在民族地區開發資源、興辦企業時,很少照顧到民族地區的利益。五是在財政、稅收、信貸、外貿等方面,未能充分體現對民族地區的優惠和照顧。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制定出一套比較系統、比較全面、比較權威性的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民族政策,因而使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以下一些特點:
    1.盡管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成績很大,但由于起點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仍然很低,落后面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2.各民族地區原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就存在極大的差別,現實發展過程中又出現新的不平衡,這就影響到民族關系和民族地區之間的關系。
    3.改革開放以后,直到1987年中央領導同志才說民族地區也要對外開放,起步太晚。
  所有這些,不能不影響到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因而也不能不影響到民族發展,民族關系與民族問題。近年來人們議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即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其擴大趨勢問題。這不僅是民族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而且實際上也是我們民族工作中一個熱點問題。現在看來,這種差距將越來越突出、明顯,越來越大。其表現為:
    1.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差距,是社會整體發展的差距。民族地區不僅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科技不發達,資源開發廣度與深度不夠,而且生產關系發育程度也比較低,文化教育與各種社會事業都不發達,至今仍基本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低層次上。
    2.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差距,是同一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在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比較而產生的差距。據統計:1993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4%,廣東、江蘇、浙江、海南、上海等分別增長21%、18.5%、25%、22.8%、14.9%。而五個自治區和三個民族省等八個省區中,只有廣西增長19.6%、內蒙增長10.6%,其他六個省區的增長均在10%以下。1993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548元,廣東為4753元,江蘇為3660元,浙江為3856元,上海為11668元。 而八個民族省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在2000元以下,其中貴州為1097 元、 西藏為1654元,其他六個省區均在1000元以下。1993年,全國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和農(牧)民人均年收入分別2337元和921元,廣東為4277 元和1675元,江蘇為2526元和1267元,浙江為3371元和1746元,而寧夏只有1907元和667元,僅為廣東的44.5%和39.8%。1993年, 社會商品零售額全國人均為1041元,廣東為2123元,浙江為1778元,上海為5050元,而八個民族省區中有七個人均在1000元以下,貴州只有403元。1993年,地方財政收入,八個發達省(市)(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上海、北京、天津)為1440.88億元,人均數為523元,八個民族省區為482. 1億元,人均數為240元。
  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差距,已經構成了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民族問題的核心。面對“差距”的問題,不僅學術界很關心,從事實際工作的同志也很重視;不僅各族群眾與干部很著急,中央領導同志和國務院各部委領導部門也非常重視,特別是江澤民同志對這個問題作了極為重要的指示“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繼續幫助和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教育、文化和其他事業,為逐步消除歷史遺留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差距而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
      三、要進一步完善、調整原來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和制定適應形勢需要的新的民族政策
  縮小乃至消除“差距”,關鍵的問題是積極推進民族地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進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加速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完善、調整原來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和制定適應形勢需要的新的民族政策。
  (一)幫助民族地區制定“加速發展”經濟的政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地區應當朝著“加速發展”經濟的路子前進,爭取在盡可能短一些的時間內縮小差距,擺脫困境。走“加速發展”的路子,符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民族特點,能充分利用本地區的一切優勢,廣泛調動各族人民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民族區域自治法所給予的自主權,從而最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最符合民族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愿望與要求。因此,國家應當確立“加速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戰略指導思想。
  (二)幫助民族地區制定有關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策。對民族地區來說,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臨著復雜的問題和艱巨的任務。因此,國家要幫助他們制定有關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策。這個民族政策應該是:
  1.在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族”制宜。這是因為民族地區市場發育程度不高,發展又極端不平衡;既有少數的現代大市場,又有眾多的中心乃至初級市場;既有一般的現代用品市場,又有各色各樣的傳統民族用品市場。因此,在建立和發展民族地區市場時,一定要制定出從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具體政策,切忌“一刀切”,這是指導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原則。
  2.在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搞“一轟而起”,追趕浪頭,急于求成。在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要有一個相當長的培育、發展、擴大、提高與完善的成長過程。因此,必須從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推進,加速發展。
  3.在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注意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
  (1)漸進與跳躍的關系。 在民族地區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總體上說,要堅持循序漸進,逐步推移的政策,以保證體制轉換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凡是涉及到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就要考慮到群眾的接受能力和社會的承受力,以偏重漸進為妥;凡是發展生產力方面的問題,對經濟超常發展有促進作用的,以偏重跳躍為好。漸進與跳躍是辯證的,漸進中有跳躍,跳躍中有漸進。只要我們注意處理好這個關系,就能達到動作大,波動小,速度快,效益高的目的。
  (2)農、工、貿之間的關系。民族地區重農、輕工、 抑商的思想比較嚴重,因而形成單一的農業型經濟。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制定的政策,幫助民族地區在穩定發展農業的同時,加速發展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做到以工補農,以貿促農,以貿興工,走農、工、貿一體化發展道路。
  (3)就地取材與瞄準市場的關系。民族地區交通不便, 資金不足,技術不高。因此,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要在政策上幫助民族地區用好現有資源,上好對口項目,變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同時,要瞄準市場,就地取材,大力發展既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又能在市場上走俏的產品,以銷定產,以銷促產,實現資源與市場的有機結合。
  (4)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民族地區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 交通等因素的制約,不可能一下子搞成現代化大企業,必須有集中有分散。我們要在政策上幫助民族地區一方面集中力量建好一些本地資源為主要原料的具有競爭力、吸納力和輻射力,能聯結國內外市場帶動村戶發展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要組織千家萬戶和鄉鎮企業搞種、養、加工。這樣就能形成規模生產,一個龍頭帶出一個系列,繁榮一方經濟的效果來。
  (三)要幫助民族地區制定比經濟特區還要優惠的政策。我國對外開放戰略格局中最高層次是經濟特區,國家對經濟特區給予了優惠政策。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一項基本制度。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自治與地區自治的結合,是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的結合,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區域,也可以說是一種特區。因此,其自治權利不應小于現行的經濟特區,而應比經濟特區還優惠才對。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大的政策來說,國家應像重視沿海那樣重視沿邊的發展,擴大陸地邊境的對外開放;大力發展邊境貿易以及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國家在民族地區開發資源、興辦企業都要采取切實措施,使少數民族干部和職工在企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從當地資源開發中得到經濟實惠;國內經濟比較發達地區,應主動向民族地區轉讓技術,幫助培訓人才,給予財力、物力支援。
  (四)幫助民族地區制定若干具體的傾斜政策。為了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逐步縮小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趕上全國的平均發展水平,以利于實現事實上的民族平等和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國家應在以下若干方面制定傾斜政策。
  1.建立民族地區投資政策。民族地區投資問題,關系到國力資源的有效配置,生產力管理布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應該確定一定時期民族地區的投資重點和方向,確定一定時期民族地區投資規模,改善民族地區投資環境,規定民族地區投資資金的籌資融通渠道,下放投資決策權以及明確投資責任風險等。
  首先,在產業政策上,國家應考慮調整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多擺一些大中型項目和重點企業,以促使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同時,還要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配合其他經濟政策和一整套有效的經濟措施,促使民族地區的資金、物資和人力等各項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促使投資效益達到最優化的程度。
  其次,在計劃和價格政策上,國家應考慮核減民族地區能源、原材料計劃外調任務,提高其自產、自用、自銷的比重,適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價格,以利于增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實力和投資能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利于吸引更多的域外資金。
  再次,在財政、稅收政策上,國家應考慮對民族地區增加無償撥款的份量,實行傾斜扶持的投資政策,運用國家財政資金采取銀行有償貸款的方式,并實行優惠利率,促進重點建設項目實施。同時,實行“級差稅制”,核減有關稅收,以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投資力度。要配合物價政策,對一些非經營性虧損的國家急需發展的重點行業應實行各種形式的補貼。要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發展水平,核減其上交國家的工商稅,提高地方和企業留利、留稅水平。對民族地區資源趨向型的產業,應按最終產品征稅,使民族地區具有一定的盈利水平和積累機遇。
  最后,在金融政策上,國家應考慮增加對民族地區的投資信貸規模,擴大投資量,并實行“級差利率”,通過優惠的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支持民族地區重點建設項目和國民經濟急需發展的產業、行業。特別是請國家通過金融政策,減免民族自治地方各專業銀行承担國家的各種義務,以增強民族地區銀行支持民族地區投資的能力。
  2.建立民族地區產業傾斜政策。民族地區要加快經濟發展,必須選擇能帶動經濟全面振興的重點行業和領域先行發展,上馬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建設項目。國家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上,把產業傾斜政策落實到民族地區,從項目立項、資金籌措和投入方面支持民族地區建設一批重點建設項目,以利于這些地區創造條件,逐步縮小同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
  3.對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給予新的優惠政策。民族地區貧困面比較大,全國目前還有6000萬人口、西南五省區尚存3500萬人口未解決溫飽問題。這些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和巖溶地區,脫貧的難度很大。為了實現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國家除了繼續實行現有的一系列扶貧政策外,還需要在財政、信貸、投資、外經外貿等方面給予新的優惠政策,傾斜支持民族地區。另外,水庫淹沒區(尤其是三峽)、電站等重點工程以及大石山區的移民異地安置也是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要制定專門的政策,增加這方面的財政撥款和貸款。
  4.對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應給予優惠政策。民族地區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這是嚴重制約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瓶頸”。民族地區的交通通信建設的任務很重,單靠地方力量很難完成,因此,國家應給予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對西南民族地區來說,國家要保證南昆鐵路的建設資金及時安排到位,確保全線1997年建成通車。國家要盡快批準修建重慶至北海、成都至上海(四川境內段)的高速公路,加快貴陽至昆明、貴陽至長沙、貴陽至柳州、重慶至武漢、成都至西安、柳州至桂林等一批國道主干線的建設。國家支持加快桂林兩江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昌都幫達機場的建設。支持加快環欽州灣的防城港、北海港、欽州港碼頭的新建、擴建和配套設施建設,盡快建成大西南出海口。請國家提高西南五省區七方境內鐵路運價,實行南寧鐵路公司2.15分/噸公里的運價。 請國家賦予西南地區更優惠的引資政策,允許以租讓等形式由外商獨資建設和經營交通項目。請國家支持西南地區的光纜線路、衛生地球站建設,加快南寧郵政樞紐技術改造,昆明、成都郵運地道建設、滬昆郵運線路改造及成都、貴陽郵運航空轉運站和貴陽第二長期交換中心建設,批準開工建設南寧第二郵電通信樞紐。
  5.對民族地區那些已形成產業規模、極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給予優惠政策。民族地區有不少的產品富有很強的競爭力,比如“糖、煙、茶、酒”等等。發展這些產業,既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增強地方政府的財力,又能夠提高農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既有利于脫貧致富,又兼有富國富民之利。加快民族地區這些優勢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農民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都很高。如廣西提出把制糖工業發展為支柱產業,到本世紀末實現年產糖350萬噸的目標, 減輕國家進口糖的負担。煙、茶、酒均是云南、貴州、四川的拳頭產品。要加快上述產業的發展,需要國家在政策和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優惠和大力支持。請國家批準西南地區糖廠新增的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還,用于企業還貸。同時,也請國家提高煙、茶、酒等產品增值稅的地方分成比例,增加糖廠等生產企業基建、技改項目的貸款規模和資金。
  6.對民族地區擴大對外開放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目前,全國現有13個保稅區,而很多民族地區都沒有,比如西南地區一個也沒有。因此,很不適應其對外開放的需要。請國家批準設立廣西北海保稅區;批準成立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批準廣西的欽州市為對外開放城市;批準四川的滬州、宜賓、樂山、攀枝花市和廣西的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為沿江開放城市;批準云南的景洪、耿馬、麻栗坡、思茅、騰沖和廣西的靖西、那坡、龍州、寧明、大新等縣市為沿邊開放城市;批準貴州的六盤水、遵義、安順和廣西的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為內陸開放城市。
  7.對民族地區的邊境貿易給予更優惠的政策。發展民族地區的邊境貿易,是搞活邊境地區經濟、增強邊境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提高邊民收入水平,促進邊境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國家應支持民族地區沿邊開放政策,邊貿和易貨貿易政策擴展到印度支那三國以及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各國。允許西藏、廣西、云南、新疆、內蒙等沿邊的縣、市各自成立邊境經濟貿易開發區,促進邊疆的進一步繁榮。
  8.國家在政策上支持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經濟合作。西南地區的五省七方1993年出口貿易實績比上年增長16.3%,其中對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出口貿易增長38.2%。這說明西南地區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一定的經濟優勢。因此,國家應該給予支持:安排專項貸款或出口信貸支持他們建立和發展出口商品基地,支持區域內企業和經濟實體到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舉辦資源開發型企業、技術設備出口企業;在對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合作項目和緩外資金的分配使用上,傾斜扶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事業的發展;優先安排和審批他們利用外國政府貸款項目和項目的配套資金;優先安排為此進口的成品油、木材、鋼材等計劃管理商品;優先審批成立行業性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和給予企業自營進口權的申請。
  9.對民族地區給予更優惠的財稅政策。在新的財稅體制下,中央財政在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和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時,應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特殊因素,增加對其一般性轉移支付支出;從民族地區貧困面大,扶貧開發任務繁重出發,中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其專項性轉移支付,用于支持一些地區盡快實現“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目標;中央財政對國務院確定的民族地區的特困縣所實現的消費稅、增值稅增量實行全留政策,以扶持這些特困縣發展經濟,提高財政自給能力。
  10.對民族地區實行傾斜金融信貸政策。 為了緩解民族地區建設資金供給嚴重不足的困難,增強本區域聚資引資融資的能力,支持重點建設項目和搞好扶貧開發,請國家繼續給予民族地區實行傾斜的金融信貸政策。批準在中央銀行的領導下,由幾個民族省區聯合建立股份制發展銀行,允許外資銀行在其中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國家增加對民族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的基建或技改項目的投資或貸款比例,最少不低于70—80%;國家每年安排專項扶貧貸款,用來支持異地扶貧開發項目和作為世界銀行西南扶貧項目的國內配套資金;請人民銀行總行逐年增加給民族地區的支邊、貧困縣辦工業、經濟開發等專項貸款的數額;請國家增加民族地區的地方建設債券、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的發行指標。
  11.對民族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實行傾斜政策。 農業是民族地區的經濟優勢之一,保證農業的穩定增長,對促進其經濟振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國家在“九五”期間,對民族地區農業投入按農業人口計算的平均數應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在項目立項、信貸規模、配套資金安排等方面,支持民族地區加強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支農工業建設。
  民族地區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的一個平等的參與者和競爭者。在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深刻認識到它們的共性和普遍性,更要強調它的個性和特殊性。對民族地區來說,要多講它的普遍性,以便增強他們對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對上級國家機關來說,要多強調它的特殊性,以便為民族地區多爭取一點特殊政策。我們要圍繞市場經濟的建立,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最關心、最担心或感到最棘手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制定出適應民族地區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優惠政策。
  (文中引用數據,來源于各省市區公開發表的199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筆者)
                 (責任編輯 吳永明)*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武漢7-12A849民族研究覃立新19961996 作者: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武漢7-12A849民族研究覃立新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9:31

[新一篇] 要制定西部大開發的民族優惠政策

[舊一篇] 要重視教育研究的方法論——程介明博士談我國的教育研究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