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與許倬云的價值混亂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爭鳴

□張耀杰

在馬國川編著的《中國在歷史的轉折點:當代十賢訪談錄》一書中,收錄有馬國川與余英時的訪談錄《回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余英時在訪談過程中給出的重建價值觀的路徑藥方是:“我沒有資格建議應選什么價值。我只能提一個原則,即所選價值是開放性、多數文明社會都能接受的。開放心靈尤其重要,想理解世界決不能故步自封,以自己為中心。”

在被問到此前提出的所謂“一旦中國文化回歸到主流之‘道’,中國對抗西方的大問題也將終結”的文化命題時,余英時解釋說:“我所謂‘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我從不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對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謂‘道’便是重視‘人’的道,群體和個人都同時能得到‘人’的待遇。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

即使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余英時的如此解釋也是自相矛盾、自欺欺人的。既然有一種“群體和個人都同時能得到‘人’的待遇”的“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的主流之“道”存在著,這個主流之“道”本身就應該是中西文化不分彼此的核心價值。那么,中西文化之間為什么還要“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呢?余英時所謂“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的主流之“道”,到底是由哪些價值要素構成的呢?中國文化的所謂“核心價值”,又是由哪些與西方文化彼此不同的價值要素構成的呢?!

長期在美國從事歷史文化研究的余英時教授,與當年的梁漱溟連同當下數以百萬計的教授學者一樣,依然沒有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應取的成分”系統地編制起來,反而像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自相矛盾、自欺欺人地滿足于“憑空辯論”。同樣長期在美國從事歷史文化研究的許倬云教授,在這個方面走得更遠。他在訪談錄《一百年的路是“正反合”的過程》中,竟然給出這樣一段神秘莫測的奇談怪論:

“從根源上看,中國文化不是以神為本,而是以人為本的,自我自尊、自我約束,人和人之間互相尊重,個人主義不是獨立的個人,是人和人相處的個人。這些在今天的中國實際已經不存在了,怎樣把它們從中國文化根源上挖掘出來,經過當代的詮釋和修改、一步步嘗試、落實,將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從“已經不存在”的或者說是完全莫須有的所謂“中國文化根源上”,挖掘已經成為人類共同體的價值常識的“以人為本”,竟然“將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像這樣的奇談怪論,是只能用中國傳統的妖道巫術之類的鬼畫符來加以形容的。在這次訪談的結束語中,許倬云一方面謙虛推脫“我已年邁,寄身海外。國家事,我已不宜多嘴”;另一方面又擺脫不掉自相矛盾、自欺欺人的文人習氣,頗為勉強地開出一劑空洞蒼白的改革藥方:“寄語俊彥人士:天下事,抓得太緊,寸步難行;放寬些,海闊天空。凡事總以遠處大處看,不能只看眼前。前途多歧,一不小心,可能迷路;然而,多歧,也是多種選擇,也許從此忽然開朗,出現新境界。常常反省,不斷尋找,隨時修改,以求適應,總比墨守為宜。”(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張耀杰


爭鳴 張耀杰 2014-07-13 22:45:13

[新一篇] 俞敏洪談愛情

[舊一篇] 吳冠中訪談:書法是最容易騙人的東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