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需要的卻只是寂寞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是一位重要的德語詩人,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撰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里爾克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

1875年出生

12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父親曾任一家鐵路公司的職員,母親出身上流社會,曾出版過一本格言集。

1882年7歲


9月,入讀圣泊爾滕軍事初級中學。當時平民階層的時尚是讓子女從軍以躋身上流社會。里爾克天性敏感、柔弱,極不適應學校的高壓式教育。

童年紀事


蒼茫暮色像房間里的財富,

男孩坐在里面,悄悄地。

母親走進來,如在夢中,

立櫥內一只杯子開始顫栗。

母親感到房間已將她出賣,

吻了吻孩子:你在這里?……

隨后兩人畏葸地望著鋼琴,

因為她晚上常奏一支曲子

今男孩深深地入了迷。


他靜靜坐著。張大眼睛,

盯住她被戒指扭曲了的手指,

看見它們在白鍵上移動,

仿佛艱難地走在雪野里。


楊武能 譯


1890年15歲

9月,轉入摩拉維阿—魏斯基爾申軍事高級中學。里爾克后來回憶他青少年時期的軍校生涯時說:“筋疲力盡,肉體上精神上都備受摧殘。”

1891年16歲

7月,因身作贏弱被軍事高級中學除名。

9月,在林茨的一所商業學校就讀,不久厭學。

1892年17歲

接受叔父的資助,準備國家高中畢業考試。

1893年18歲

11月,與捷克作家尤·蔡耶爾的侄女瓦蕾麗·封·大衛羅費爾德結識,開始初戀。三年中,致瓦蕾麗的情書多達百余封。

少女之歌


別的人必須長途跋涉

去尋找黑暗中的詩人;

他們必須沿途打聽,

可有人見過誰在唱歌,

可有人見過誰在彈琴。

只有少女們匆需詢問,

何處是通往形象的橋;

她們只需嫣然一笑,

這笑比銀盤中的珍珠

還要明亮、晶瑩。


她們生命中的每一扇門

都通向廣大的世界,

都通向一位詩人。


楊武能 譯

1894年19歲

靠瓦蕾麗的資助,出版處女詩集《生活與詩歌》。作品主題是布拉指的城市歷史,風格兼有新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特色。

1895年20歲

7月,以優異成績通過高中畢業考試。

9月,就讀布拉格卡爾·費迪南德大學哲學系,兼修法學課程。

12月,詩集《祭神》出版。一部以家史為背景的詩集。

1896年21歲

9月,從大學輟學。離開布拉格,遷往慕尼黑,開始漂泊不定的職業寫作生涯。里爾克后來在書信中稱這次輟學和出走是“反抗”,是“為了藝術上真正起步,我只得和家庭、和故鄉的環境決裂”。

創辦自印刊物《菊苣》。

對戲劇產生興趣,并模仿自然主義風格嘗試戲劇寫作。

12月,加緊詩歌寫作。出版詩集《夢幻》。這一時期,有“印象主義之祖”之稱的德國詩人李利恩克龍,是里爾克心中的詩歌偶像。

并開始養成與熱愛藝術的貴族女性交往的習性。

將丹麥詩人雅可布森的作品視為典范。

我常渴望一位母親


我常渴望一位母親。

一位安詳的白發婦人。

我的“我”才可以在她的愛里生存;

她能溶解那狂暴的仇恨,

它曾像冰一樣溜進我的心。


然后我們緊挨在一塊兒坐,

壁爐里微微嗡響著一團火。

我諦聽親愛的嘴唇說些什么

靜謐飄忽在茶碗上面

恰如燈光周圍飛著一只蛾。


1896.10.24 慕尼黑


綠原 譯


1897年22歲

Lou Andreas-Salomé, Frieda von Buelow, Rainer Maria Rilke y August Endell en Wolfratshausen, Bavaria, 1897.


5月,與魯·安德烈亞斯·薩洛美相識。

7月,劇作《春霜》被德意志大眾劇院搬上舞臺。

在藝術觀念上,開始受到象征主義大師梅特林克,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影響,對內心生活與詩歌寫作之間的關系日趨敏感。

時斷時續在慕尼黑大學讀書,進修意大利藝術史。

10月,追隨薩洛美,遷居柏林。

11月,結識蓋奧爾格,并盛贊后者的《心靈之年》。

12月,出版詩集《耶穌降臨節》

挖去我的眼睛……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見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聽見你;

沒有腳,我能夠走到你身旁,

沒有嘴,我還是能祈求你。

折斷我的雙臂,我仍將擁抱你——

用我的心,像用手一樣。

箝住我的心,我的腦子不會停息;

你放火燒我的腦子,

我仍將托負你,用我的血液。


楊武能 譯


1898年23歲

4月,去佛羅倫薩旅行,通過觀賞藝術品和城市建筑培育沉思的品質,并為薩洛美撰寫文筆優美的日記體游記。

以狂迷的心緒為薩洛美吟寫情詩。

出版短篇小說集《活下去》。

1899年24歲

Rainer Maria-Rilke, Lou Andreas-Salomé y amigos.


4月,與薩洛美夫婦結伴,開始首次俄國之行。在莫斯科,拜見列夫·托爾斯泰,埃里亞·列賓。7月初,返回柏林。

出版詩集《祝賀我》,里爾克認為這是他第一部值得一提的詩集。

創作小說集《布拉格故事兩則》。

完成散文詩《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

1900年25歲

莎樂美、里爾克和德羅欣(1900俄羅斯)(Rilke y Lou Andreas-Salomé en Rusia.)


5月,與薩洛美結伴,重游俄國。同時開始潛心吸取俄羅斯文學的養料。翻譯契訶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萊蒙托夫的作品。后來在給薩洛美的信中稱“俄羅斯是我的故鄉”。

7月,應畫家友人福格勒之邀,遷往當時藝術家云集的沃爾普斯德。參加詩歌朗誦會,參觀畫展,熱衷社交生活。結識并幾乎同時愛上了形影不離的“姐妹倆”:女畫家保拉·貝克爾和女雕塑家克拉拉·韋斯特霍弗。

出版小說集《親愛的上帝及其他》。

沉重的時刻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哭,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誰在夜里的某處笑,

無緣無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走,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死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死,

望著我。


1900.10

馮至 譯


1901年26歲


4月28日,與克拉拉結婚。里爾克的婚姻觀是反傳統的,有時會被誤認為帶有波希米亞式的風格。藝術家情感生活的絕對自由一直是里爾克的核心信念。

12月12日,女兒露特·里爾克出生。

劇作《日常生活》在貝爾林上演。

1902年27歲

通過為報刊大量寫稿養家糊口,生活艱難。

6月,應卡羅拉特王子之邀去他的哈塞爾多夫宮作客。

7月,詩集《圖像集》出版。詩歌創作處在一種過渡性之中,客觀性抒情風格漸露端倪。

8月,首次去巴黎旅行。研究羅丹的雕塑藝術,并撰寫評傳《羅丹》。羅丹的藝術創造力令里爾克驚異,傾倒,并成為他的沉思中的抽象主題。

出版短篇小說集《最后的》。

秋日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游蕩,當著落葉紛飛。


1902.9.21 巴黎

1903年28歲

Rainer Maria Rilke and Clara Westhoff in Rome, 1903 by Italian Photographer


3月至早月,寫作《時辰之書》的部分篇章。因工作過度,健康受損。

9月,前往羅馬、威尼斯旅行。

出版繪畫評論集《沃爾普斯韋德》。

1904年29歲

2月,開始開始寫作《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隨筆》。

著手學習丹麥語,以便通過原著閱讀雅可布森和克爾愷郭爾。

6月,應一位瑞典女權主義活動家的邀請,前往丹麥、瑞典訪問。

1905年30歲

1月至3月,寓居沃爾普斯韋德。

4月,住進德累斯頓的白鹿療養院,結識氣質優雅的伯爵夫人路易絲·施威林。

9月,應羅丹之邀,重返巴黎,任羅丹私人秘書。八個月后,因與羅丹激烈爭吵辭去工作。

詩集《時辰之書》(又譯《祈禱書》)出版。

1906年31歲

保拉·莫德索恩-貝克爾--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像, 1906, 不來梅, 收藏者Ludwig Roselius


3月,回布拉格參加父親的葬禮。

12月,應施成林伯爵夫人的妹妹芬恩德里希夫人之邀,前往風景勝地卡普里島。在那里,與女主人合作,翻譯布朗寧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詩集》。

這期間,里爾克開始詠物詩寫作,并促成詠物詩向現代詩體的偉大轉變。寫出傳世名作《豹》。

終日伏案讀寫,在給索爾姆斯—勞巴伯爵夫人的信中稱“我埋首工作,宛如果實中的核”。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出版。


——在巴黎植物園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纏得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桿,

千條的鐵欄后便沒有宇宙。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時眼簾無聲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圖像浸入,

通過四肢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馮至 譯

1907年32歲

4月,在卡普里島翻譯布朗寧夫人的作品。結識高爾基。

9月至10月,流連于巴黎秋季美術沙龍。對塞尚的繪畫情有獨鐘。寫給妻子克拉拉的有關塞尚的20余封書信,被公認為卓越的繪畫批評。開始形成藝術的本質是“創造性的勞作”的觀念。從塞尚那里,他開始對藝術形式的純粹性有所領悟。

《新詩集》出版。其中許多作品的主題,幾乎是對現代主義繪畫的文字反應。

11月,訪威尼斯,結識貌美年輕的米賽·羅瑪納莉夫人。

愛的歌曲


我怎么能制止我的靈魂,讓它

不向你的靈魂接觸?我怎能讓它

越過你向著其它的事物?

啊,我多么愿意把它安放

在陰暗的任何一個遺忘處,

在一個生疏的寂靜的地方,

那里不再波動,如果你的深心波動。

可是一切啊,凡是觸動你的和我的,

好象拉琴弓把我們拉在一起,

從兩根弦里發出“一個”聲響。

我們被拉在什么樣的樂器上?

什么樣的琴手把我們握在手里?

啊,甜美的歌曲。


1907,卡卜里

馮至譯


橄欖園


他從灰暗的簇葉下走來,

一身灰暗如同這座橄欖園;

他把蓋滿了灰塵的額頭

埋進滿是塵垢的灼熱的雙手.


這是在一切之后.這是終點.

既然快要失明了,此刻我必須離開,

你為何像這樣情愿,我得說

你存在,但我不復能將你找見。


我再也找不到你,你不在我心頭,不在.

不在別人心頭,也不在這巖石里面。

我再也找不到你。我孤獨無依。


我獨自担負著人類的苦難,

那是由于你,我曾經應許。

但你并不存在。啊,莫名的羞慚……

然后聽說:有一位天使到來。


為何是一位天使?哎?那里黑夜

漠然地在樹林里舒展枝葉。

信徒們睡夢中激動起來。

為何是一位天使?哎,那是黑夜。


正在到來的夜晚并沒有什么特殊,

上百個同樣的夜晚在那兒消逝。

狗都在睡覺,石頭都躺倒,

哎,一個愁慘的夜晚,任何一個夜晚。

等待著黎明再一次降臨。


因為天使們的到來并非由于這樣的懇請,

而黑夜也不會又幽暗又光明。

為一切而舍棄自己的人只好讓人放逐,

他們被自己的父親所拋棄,

母親的心呵也對他們關閉。


陳敬容 譯


19O8年33歲


在柏林、慕尼黑、布拉格、羅馬。威尼斯、卡普里島之間穿梭旅居,并頻頻受到講演約請。

《新詩續集》出版。

這期間的旅居觀感,成為《馬爾特隨筆》的創作素材。

19O9年34歲

5月,漫游法國普羅旺斯。

9月至10月,漫游法國南部的阿爾地區。凡·高曾在此生活過。

《早期詩選》出版。

《安魂曲》出版,這是悼亡詩家族中的一首杰作,追悼的是死于難產的、年僅對歲的保拉·貝克爾。

12月,結識瑪麗·封·多倫·塔克席斯侯爵夫人,并開始受到她的長期資助。

1910年35歲

長篇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隨筆》出版。

精神生活陷入危機,感到寫作能力的衰退。

4月,寓居杜依諾的塔克席斯宮。該宮位于亞得里亞海濱。

8月,受瑪麗·封·多倫·塔克席斯侯爵夫人之邀,住進位于波希米亞的勞欽宮。魯道夫·卡斯訥稱她為“人們所說的那種名副其實的偉大女性”,她在詩人最后的15年中用情感、財富和社會影響庇護了里爾克。

開始與魯道夫·卡斯訥的友誼。

11月,開始首次北非之行,行程遍及阿爾及爾、比斯克拉、卡爾塔戈。想借助旅行治療因寫作過度而導致的身心疲憊。12月底,返回歐洲。

與紀德相識,并開始翻譯紀德的作品。

1911年36歲

1月,游覽埃及。北非世界濃郁的宗教生活氣息令里爾克心情激動。對伊斯蘭教產生好感。

2月,德國的克諾普男爵請他去赫勒萬別墅休養病體。

3月,返回威尼斯。

10月,重訪杜依諾,與塔克席斯侯爵夫人一起翻譯但丁的《新生》。

譯作《半人半馬》出版。

1912年37歲

感受到不可抑制的創作沖動,開始寫作《杜依諾哀歌》中的第一首,第二首。

5月之前,一直住在杜依諾。對杜依諾的寫作環境產生一種近乎神秘主義的感覺。

重新發現歌德。在致友人書信中稱歌德的作品是“壯麗無比的詩歌”。并開始意識到存在德語詩歌中的歌德、荷爾德林等人身上的一條卓異的線索。

夏天,住在塔克席斯侯爵夫人的威尼斯別墅。與一位卓越的女性、演員埃萊奧諾拉·杜塞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11月,開始西班牙之行,歷時3個月。

埋首翻譯。將法國訓誡作品中的名著《從良妓女之愛》譯成德語出版。原著所表現的女性愛情力量令里爾克感動。精神狀況不佳。薩洛美鼓動他去作精神分析治療。

1913年38歲

Rilke pogrążony w lekturze podczas przechadzki w Bad Rippoldsau w Schwarzwaldzie, rok 1913.


3月,結識羅曼·羅蘭。

往來于巴黎、萊比錫、魏瑪、柏林、慕尼黑之間。

通讀克萊斯特的全部作品。

閱讀普魯斯特,并意識到其作品的重要性。當時普魯斯特正受到像紀德這樣的作家的敷衍。

將修女瑪麗亞娜·阿爾科福拉多(1640—1723)所著的世界文學中享有盛譽的情書《葡萄牙書信集》譯成德文出版。

詩集《瑪麗亞的一生》出版。寫作處于一種交織著靈感和激情的神秘而亢奮的狀態。

《處女詩選》出版。它實際上是早期《祭神》、《夢幻》、《耶穌降臨節》的合集。

1914年39歲

4月,與女鋼琴家瑪格達·封·哈廷貝格產生戀情。

心身陶醉于閱讀荷爾德林的晚期作品。《杜依諾哀歌》的寫作直接受到閱讀荷爾德林的激勵。

8月,寓居慕尼黑。寫作思考戰爭的杰出詩篇《歌五首》。

9月,去伊薩爾山谷的伊爾申豪森療養。寫作《杜依諾哀歌》的部分片斷。

譯作《安德烈·紀德:浪子還鄉》出版。

對性在精神生活中的影響進行美學沉思。閱讀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的著作。

總是一再地


總是一再地,雖然我們認識愛的風景,

認識教堂小墓場刻著它哀悼的名姓,

還有山谷盡頭沉默可怕的峽谷:

我們總是一再地兩個人走出去

走到古老的樹下,我們總是一再地

仰對著天空,臥在花叢里。


1914

馮至譯

1915年40歲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命運造成的影響憂思不已。在致年輕美麗的埃納貝爾夫人的信中稱:“整個歐洲已經成了一處可怕的傷口。”

11月,接受兵役體格檢查。

12月,去維也納服兵役,在戰爭檔案館任職。

寫作《杜依諾哀歌》中的第四首。

聆聽慕尼黑“宇宙神秘論學會”成員、考古學家、神話學家阿·舒勒的講演。這些關于古羅馬的講演影響了《杜依諾哀歌》中所體現的對生與死的關系的沉思。

在多封致薩洛美的書信里,用精神分析的筆觸思索自己與女性的關系。女性所引起的生命熱情一直是里爾克作品的主題。

塔克席斯侯爵夫人寫信給里爾克,指出他在與女性交往時試圖“拯救她們”的愿望是幼稚的。里爾克讀后深受觸動。

1916年41歲

6月,由于貴族朋友的干預,被解除軍職。在維也納的羅道恩小住,與霍夫曼斯塔爾成為好鄰居。

8月,返回慕尼黑。

凡爾登戰役中,弗朗茲·馬克喪生。他的繪畫被里爾克視為人的精神生活中的“非凡事件”。

觀看畢加索的繪畫,深為嘆服。甚至戲稱自己是“畢加索身邊的衛兵”。

1917年42歲

寓居慕尼黑。由于戰爭的影響,創作思緒受到嚴重干擾。

1918年43歲

7月至10月,接受貴族女作家赫爾塔·柯尼希的邀請去她的伯克爾莊園作客。

譯作《里昂女詩人路易絲·拉貝的24首十四行詩》出版。

11月,慕尼黑爆發受列寧主義影響的革命。里爾克心中萌發希望的火焰,但只持續幾個星期。政治,對他說來,始終是頭陌生的猛獸。

1919年44歲

6月,前往瑞士作旅行演講。成為多布爾岑斯屈伯爵夫人的座上客。

與女畫家巴拉迪斯·克洛索萊斯卡相識,并產生熾烈的戀情。

12月,寓居洛卡諾。

1920年45歲

2月至6月初,受到布爾克哈特家族的庇護,住在舍南貝格莊園。

6月至7月,去威尼斯,住在塔克席斯侯爵夫人的瓦爾馬拉宮。

10月,重訪巴黎。

11月至次年5月,應南妮·馮德爾莉—福卡特夫人邀請,住進風景秀美的伊謝爾的貝格宮。

對招魂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熱衷于參加有關唯靈論的討論會。

在致米爾巴赫——格爾德恩伯爵夫人的信中稱:寫作開始具有一種連續性。創作力日漸復蘇。

1921年46歲

Rilke, Balthus und seine Mutter Baladine, die Malerin Malerin Elizabeth Dorothea Spiro.


閱讀保爾·瓦雷里,心儀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無可比擬的純粹與完美。翻譯《海濱墓園》。在致友人信中稱瓦雷里的詩是“壯麗的頂峰”。

6月底,與女畫家巴拉迪娜·克洛索萊斯卡一起去瓦萊漫游時,發現并迷戀起慕佐城堡。

7月,維爾納·賴因哈德為詩人租下慕佐城堡。26歲的弗麗達·鮑姆加特也搬進慕佐,成為詩人的管家兼女伴。

預感到一種貫注、狂迷、洋溢的寫作激情的出現。

1922年47歲

Rainer Maria Rilke, Baladine und Balthus beim Waldspaziergang in Batenberg, 1922.


2月2日至5日,寫出《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的第一部分。

7日至9日,分別完成《杜依諾哀歌》中的第7首,第8首,第6首。

11日,完成第10首。14日,完成第5首。15日至23日,寫出《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的第二部分。在致塔克席斯等人信中稱,這次寫作體驗是“神的恩典”。

5月,賴因哈德買下慕佐城堡供詩人永久居住。

翻譯瓦雷里的詩學論文。1927年結集成《保爾·瓦雷里:奧伊帕利翁或談建筑》出版。

同年,現代主義文學達到了它的巔峰。瓦雷里的《幻美集》T·S·艾略特的《荒原》、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相繼問世。

寫作《致青年勞動者的信》。

杜依諾哀歌 ·第八首

——獻給魯道爾夫·卡斯奈爾


生物睜大眼睛注視著

空曠。只有我們的眼睛

仿佛倒過來,將它團團圍住

有如陷阱,圍住它自由的出口。

外面所有的一切,我們只有從動物的

臉上才知道;因為我們把幼兒

翻來轉去,迫使它向后凝視

形體,而不是在動物眼中顯得

如此深邃的空曠。免于死亡。

只有我們看得見它;自由的動物

身后是死亡而

身前則是上帝,當它行走時它走

進了永恒,有如奔流的泉水。

我們前面從沒有,一天也沒有,

純粹的空間,其中有花朵

無盡地開放著。永遠有世界卻

從沒有不帶"不"字的無何有之鄉

人們所呼吸的、盡管無限地知悉卻并不渴望的

那純凈的、未經監視的氣氛。一個人在童年

曾經悄然迷失于這種氣氛并被

震醒過來。或者另一個人死了,也是這個樣子。

因為人接近死亡便再也見不著死亡

卻向外凝視著,也許用巨大的獸眼。

愛者們,如果不是有對方

阻擋了視線,就會接近它并且驚訝……

仿佛由于疏忽而向他們顯現

在對方的身后……但沒有人

能超越他,于是世界又向他回來。

永遠面對創造,我們在它上面

只看見為我們弄暗了的

廣闊天地的反映。或者一頭啞默的動物

仰望著,安靜地把我們一再看穿。

這就叫做命運:面對面,

舍此無它,永遠面對面。


從另一方向對我們走來的

那實在動物身上如有

我們這樣的意識,它便會拖著我們

跟隨它東奔西走。但它的存在對于它

是無盡的,未被理解的,無視

于它的景況,純潔無瑕有如它的眺望。

我們在哪兒看見未來,它就在那兒看見一切

并在一切中看見自身,并且永遠康復。


但是在因戒備而發熱的動物身上

是巨大憂郁的重量與驚惶。

因為經常制服我們的一切也

永遠附著在它身上,——那是一種回憶,

仿佛人們追求的東西一下子變得

更近了理真切了,無限溫柔地

貼近我們。這里一切是距離,

那里曾經是呼吸。同第一故鄉相比

第二故鄉對他顯得不倫不類而又朝不保夕。

哦永遠留在將它足月分娩的子宮里的

渺小的生物是多么幸福啊;

哦即使在婚禮上仍然在體內跳躍不停

的蚊蚋是多么欣悅啊:因為子宮就是一切。

請看鳥雀的半信半疑吧,

它幾乎從它的出身知道了二者,

仿佛它是一個伊特盧利阿人的靈魂,

從一個以長眠姿勢為蓋

周圍留有空間的死者身上飄逸出來。

一個從子宮誕生卻又必須飛翔的

生物是何等狼狽啊。它仿佛恐懼

本身,痙攣穿空而過,宛如一道裂縫

穿過茶杯。蝙蝠的行蹤就這樣

劃破了黃昏的瓷器。


而我們:凝望者,永遠,到處,

轉向一切,卻從不望開去!

它充盈著我們。我們整頓它。它崩潰了。

我們重新整頓它,自己也崩潰了。


誰曾這樣旋轉過我們,以致我們

不論做什么,都保留

一個離去者的風度?正如他在

再一次讓他看見他的整個山谷的

最后山丘上轉過身來,停頓著,流連著——,

我們就這樣生活著并不斷告別。


1922年2月7-8日,穆佐

綠原 譯

1923年48歲

Rilke and his lover, Baladine Klossowska at the Chateau de Muzot, near Veyras in Switzerland's Rhone Valley (circa 1923). The two pursued an intense but episodic romance that lasted from 1919 until Rilke's death in 1926

Rilke at Muzot (1923)


夏天,身體健康狀況日趨惡化,去日內瓦湖畔療養。

寫出優美卓異的《瓦萊詩稿,或葡萄之季》,獻給文學保護人維爾納·賴因哈德。

《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出版。

《杜依諾哀歌》出版。

1924年49歲

1月,從療養地回到慕佐。

7月,與馮德爾莉夫人結伴漫游瑞士南方。

開始以法語寫詩。他駕馭法語的能力完全可以與他的德語母語媲美。

瓦雷里親赴寓居穆措特的里爾克住所探望詩人。

1925年50歲

1月,再訪巴黎,受到知識界名流的熱情款待。

8月,偕克洛索芙斯夫人去勃艮第。

9月,從米蘭返回慕佐。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在致友人信中稱:“我這個人像折斷的樹枝。”

指導年輕詩人莫里斯·貝茲將《馬爾特隨筆》譯成法文。

譯詩集《保爾·瓦雷里詩選》出版。

1926年51歲


6月,住進日內瓦湖畔的瓦爾蒙療養院。

11月,被確診患了白血病。疾痛使詩人異常沮喪。

12月,南妮·馮德爾莉夫人趕來看護詩人。29日,在昏睡中去世。4天后,遵照遺囑,被安葬于瓦萊的拉羅涅教堂墓園。

《瓦萊四行詩集》出版。

莫里斯·貝茲編輯出版《里爾克復興》,瓦雷里、埃德蒙·雅盧為它寫了杰出的評論。

本文參考 臧棣 編撰的《里爾克年表》



楚塵文化 2015-08-23 08:43:32

[新一篇] 沒有時間去干所有想干的事情

[舊一篇] 那些曾感動你我的新京報新年社論(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