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5)——庚子國變(II)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月1日

1900年6月16日,西摩爾所率領的聯軍遭到清軍董福祥部甘軍的進攻,被迫后撤,撤退中又被義和團襲擊。6月20日,聯軍開始沿運河向天津撤退,沿途仍不斷遭到義和團及清軍聶士成部的襲擊,死傷數百人,最終在千余援軍的接應下退入天津租界。

就在西摩爾遭到義和團和清軍阻擊的同時,聯軍開始了對大沽炮臺的進攻。根據以往所簽的不平等條約,列強艦船是可以自由出入白河口而不受任何阻攔的。1900年5、6月間,鑒于形勢的緊張,列強不斷在白河口集結艦船、士兵備戰,清軍也加強了炮臺的守備,布設水雷,封鎖航道,阻止敵軍艦船出入。于是,聯軍即以此為借口,由俄國海軍副司令海爾布德朗出面,于6月16日向大沽炮臺守軍發出最后通牒,限令守軍在17日凌晨2時前交出炮臺,否則將武力奪取。清軍守將羅榮光當即拒絕了最后通牒,并下令準備戰斗,同時上報駐于天津的直隸總督裕祿,要求增援。

6月17日凌晨,在距最后通牒限定的時間還有70分鐘的時候,聯軍軍艦開始向大沽炮臺開炮,清軍立即還擊,戰爭正式爆發。幾個小時后,聯軍相繼占領南北炮臺,大沽炮臺全部失守,守軍大部陣亡。

6月17日,慈禧召集第二次御前會議。6月18日,當時清廷還不知道大沽炮臺已經失守,但是已經收到了直隸總督裕祿派人送來的聯軍的那份最后通牒,于是,慈禧召集了第三次御前會議商量是否要與列強開戰。6月19日,大沽口已經開戰的消息傳到北京,京城上下群情激憤,義和團也出現了要進攻東交民巷(當時各國使館都在這一帶)的跡象,慈禧趕忙召集第四次御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主戰派的意見最終占據了上風。

當時,光緒帝還存有依靠列強恢復權力的幻想,因此帝黨大臣都“對外主和,對內主剿”,主張與列強媾和,全力鎮壓義和團。以慈禧為首的后黨本來也不愿與列強開戰,但由于大阿哥事件,慈禧與列強結怨,因此在主戰派載漪的極力慫恿下,她最終決定與各國翻臉。

6月19日,慈禧照會各國公使,提出強烈抗議,并要求他們在24小時內離開北京前往天津。當晚,公使們復函清政府,請求延期赴津,并希望能夠在次日上午9點前得到答復。6月20日一早,德國公使克林德離開東交民巷,前往清政府總理衙門交涉公使撤離之事,在途中恰好遇上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官兵巡邏,克林德被清軍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擁有外交豁免權的克林德被殺,使列強堅定了對中國用兵的決心。

6月20日下午,大批中國人開始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請注意,這些中國人并不是義和團團民。早在義和團開始圍攻北京教堂時,慈禧就已經派榮祿率軍前往東交民巷保護使館了,東交民巷內有護館洋兵,外有清軍保護,手持大刀長矛的義和團是很難發動進攻的,因此,進攻使館的主力一定不是義和團。事實上,對使館發動進攻的正是“執行保護任務”的榮祿的軍隊,后來董福祥也率軍加入了進攻使館的戰斗。

6月21日,慈禧接到裕祿派人送來的奏折,證實大沽和天津已經開戰。當日,慈禧以皇帝的名義頒布了《宣戰詔書》,下達了戰爭動員令,表示要與列強開戰,同時,慈禧也決定借助義和團的力量來抵御外國入侵。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京津地區的義和團迅速發展。

其實,早在宣戰之前,義和團和清軍就已經在天津與聯軍開戰了,他們圍困并炮擊了天津租界,聯軍因兵力單薄而掛白旗拒戰,但由于當時清軍最高指揮官裕祿并未下決心開戰,因此清軍喪失了最有利的戰機。從宣戰后的6月22日開始,開赴天津的清政府軍隊越來越多,聯軍也派兵從大沽乘火車增援天津,雖然沿途遭到了義和團和清軍的猛烈阻擊,但在租界內聯軍的接應下,援軍最終仍進入了租界,再加上從前方退回天津的西摩爾部,天津租界內的聯軍數量大大增加。

轉過來繼續說北京方面。在對使館的進攻中,慈禧刻意避開了公使們聚集的英國使館,而著重進攻其它使館,這顯然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然而,慈禧的這一策略卻一直受到外界的干擾。6月25日,端郡王載漪和莊親王載勛帶著60多名義和團團民沖進了皇宮,聲稱要殺掉和洋人一條心的光緒皇帝,慈禧揭穿了二人趁機作亂的企圖,殺掉了為首的團民。隨后,出于對義和團失去控制的担心,慈禧傳令榮祿停止進攻使館,還派榮祿在使館外樹立了“奉旨保護”牌子。誰知僅僅三個小時后,慈禧收到了天津方面傳來的消息,說大批聯軍增援部隊已經從大沽口出發,而負責截斷西摩爾退入天津的清軍亦已戰敗,于是慈禧不得已再次下令開始進攻東交民巷。 

天津方面,聯軍雖然兵力增加了,但仍處于義和團和清軍的包圍之中,缺少食物,房屋毀壞,因此聯軍指揮官決定采取固守措施,各國軍隊分別負責一塊區域進行防守。從6月22日至29日,雖然圍攻租界的清軍和義和團士兵共有近5萬人,但并沒有給予聯軍以毀滅性的打擊,而且從慈禧于29日發給八國使節的電報及于7月3日發給英、日、俄三國元首的國書來看,慈禧也并沒有下定決心與八國誓死一戰,反而表達了求和的愿望。

整個6月下旬到7月初,英、日、俄、德四國相繼大舉增兵,在大沽登陸的聯軍約有一萬四千人,已抵天津租界的約八千至一萬人;同時,在津清軍也逐漸增至兩萬四五千人,義和團則增至五萬人。

7月5日,清軍開始三面進攻租界內的聯軍,義和團也積極配合作戰,給予了聯軍一定程度的打擊。為了解除清軍威脅,7月9日,聯軍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跑馬場,迫使清軍后退,隨后又圍攻八里臺,清軍守將聶士成率軍奮戰,重傷殉國,天津城外眾多戰略據點均為聯軍占領。

7月8日,慈禧電令李鴻章進京,任命其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開始為日后和談大臣的身份進行準備,一時間和議之聲傳遍前線,加之聶士成部隨后戰敗,清軍遂停止進攻,轉而鎮壓義和團,前線局勢急轉直下。聯軍方面則因大沽援軍不斷到達,而開始由防御轉入進攻。

7月12日,天津租界內的聯軍已增至一萬七千余人,見清軍進攻已經停止,聯軍遂決定進攻天津城。7月14日,聯軍攻入天津,清軍撤逃,城內義和團團民大部慘遭屠殺,而聯軍也死傷近千人。

天津陷落的消息傳到北京,慈禧太后驚慌失措。7月16日,慈禧下令清軍停止進攻東交民巷,她“聯拳抗洋”、“以戰促和”的決心愈發動搖。

7月17日,身在廣州的李鴻章啟程沿海北上。其實,打從一開始,李鴻章就堅決主張鎮壓義和團,但沒有引起重視,直到北京的局勢日益惡化,慈禧才數次電令他進京。李鴻章接到命令后,雖然答復說“立刻遵旨北上”,但卻始終沒有離開廣州一步。后來慈禧對列強宣戰,再度催促李鴻章北上勤王,可李鴻章卻認為國家實力薄弱,魯莽開戰必遭滅頂之災,因此稱慈禧之命為“亂命”,拒不奉詔。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南方大臣在獲悉李鴻章的態度后,確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原則。同時,南方大臣們還不斷上書慈禧,希望朝廷能夠盡快開始和談,李鴻章則趁此機會等待時機。

到天津失守,慈禧立場動搖后,李鴻章覺得自己的主張有可能實現了,同時天津的迅速失陷也給他帶來了極大的震動,這一切最終促使李鴻章決定立刻北上。 

民國百年

三鑒齋 2010-07-20 14:58:30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4)——庚子國變(I)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6)——庚子國變(III)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